跳至主要內容
馬太福音第26章第一部分視頻
馬太福音第26章第二部分視頻
重點:
- 最後的晚餐以前
- 耶穌第四次預言受難 (26:1-2)
- 祭司長和長老商議除滅耶穌 (26:3-5)
- 耶穌在伯大尼受膏 (26:6-13)
- 猶大出賣耶穌 (26:14-16)
- 最後的晚餐 – 逾越節筵席 (26:17-30)
- 最後的晚餐以後
- 耶穌預言彼得不認祂 (26:31-35)
-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 (26:36-46)
- 耶穌的被捕與受審
- 耶穌被捕 (26:47-56)
- 耶穌在該亞法的家受審 (26:57-68)
- 彼得不認耶穌 (26:69-75)
- 耶穌四次預言受難
- 第一次: 在耶路撒冷受難, “從此耶穌纔指示門徒、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、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、並且被殺、第三日復活” (16:21)
- 第二次: 被交在人手裡受死, “ 他們還住在加利利的時候、耶穌對門徒說、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.他們要殺害他、第三日他要復活。門徒就大大的憂愁” (17:22-23)
- 第三次: 被宗教領袖交給外邦人釘十字架, “耶穌上耶路撒冷去的時候、在路上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、對他們說、看哪、我們上耶路撒冷去、人子要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.他們要定他死罪.又交給外邦人、將他戲弄、鞭打、釘在十字架上.第三日他要復活” (20:17-19)
- 第四次: 在逾越節受難, “..過兩天是逾越節、人子將要被交給人、釘在十字架上”(26:2)
- 祭司長和長老商議除滅耶穌
- 除滅耶穌的主謀是撒都該人 (祭司的權貴階級), 並得到一部分法利賽人 (可能是沙賣派Shammai) 的支持
- 撒都該人本來並沒有在逾越節捉拿耶穌的打算
- 耶穌在伯大尼受膏
- 哪噠 (νάρδος): 產自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的植物
- 玉瓶 (ἀλάβαστρον): 白色石頭做成的密封瓶子
- 主人提供橄欖油供貴客膏抹他們的頭 (詩23:5)
- 女人打破玉瓶將香膏抹在耶穌頭上, 遠超過殷勤的主人款待貴客所作
- 哪噠香膏價值300錢銀子, 相當於雇工300天的工資 (參馬可福音14)
- 哪噠香膏很可能是女人為自己的婚禮預備的, 女人將最好的獻給耶穌,表現出對耶穌無與倫比的愛; 門徒可能出於嫉妒而譴責女人
- 女人可能聽過耶穌預言祂的受難, 因此用香膏膏抹耶穌的頭與腳, 象徵為祂的安葬所預備的
- “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、抹耶穌的腳、又用自己頭髮去擦.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”(約翰福音12:3)
- 女人對耶穌的愛是我們愛主的典範
- 猶大出賣耶穌
- “牛若觸了奴僕、或是婢女、必將銀子三十舍客勒給他們的主人、也要用石頭把牛打死”(出埃及記26:15)
- 相比於女人獻給耶穌超過300錢銀子的香膏, 猶大用相當於死奴隸的30塊銀子 “賤賣” 主耶穌
- 馬利亞重看耶穌, 將最好的獻給耶穌; 猶大輕看耶穌, 竟用死奴隸的代價出賣耶穌
- 最後的晚餐 – 逾越節筵席
- 主耶穌當時的猶太人筵席仿效羅馬貴族的三榻式筵席 (Triclinium)
- 賣耶穌的猶大可能坐在耶穌左邊 (主人最尊貴的客人, 筵席首位)
- 使徒約翰可能坐在耶穌右邊 (主人最親密的朋友)
- 使徒彼得可能坐在使徒約翰對面 (筵席末位)
- 逾越節筵席傳統 – 四杯葡萄酒, 紀念 神的四個應許:
- “我要將你們從埃及人的重擔下領出來, 我要拯救你們脫離他們的奴役, 我要用大能的膀臂和審判的作為救贖你們, 我要接納你們作為我的子民” (出埃及記6:6-7 ESV 中文直譯)
- 分別為聖 (領出來), 拯救, 救贖, 接納: 象徵 神全備救恩的四個層面
- 成聖之杯, 拯救之杯, 救贖之杯, 接納之杯
- 逾越節筵席傳統 – 擘無酵餅
- 三片無酵餅事先放在內分三層的布袋 (象徵合一)
- 取出中間的無酵餅擘為兩半
- 一半放回布袋
- 一半作為飯後點心 (אֲפִיקוֹמָן)
- 主耶穌時代逾越節筵席可能的大致程序:
- 成聖之杯
- 拯救之杯
- 晚餐+飯後點心 (主人將作為 אֲפִיקוֹמָן 的無酵餅擘開分給眾人)
- 救贖之杯 (飯後的第一杯, 參哥林多前書11:25)
- 接納之杯
- 耶穌賦予逾越節筵席的擘餅傳統新的屬靈意義
- 三片無酵餅象徵聖父, 聖子, 聖靈的合一
- 耶穌取出中間的無酵餅擘為兩半, 象徵祂的身體為我們而破碎
- 一半擘開分給門徒, 象徵耶穌第一次來, 祂的身體為我們而捨
- 一半作為飯後點心 (אֲפִיקוֹמָן, “那將要來的”), 象徵耶穌再來
- 耶穌用逾越節筵席傳統第三杯酒 “救贖之杯” 與猶太門徒立下新約
- 最後的晚餐是新約的 “約之筵席”
- “耶和華說、日子將到、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、另立新約”(耶利米書31:31)
- 十二猶太門徒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與主耶穌立下新約
- 古代凡是立約, 立約的雙方要吃 “約之筵席”
- “救贖”: 希伯來字根גאל, “付上代價以贖回”, 象徵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大工, 主耶穌付出生命的代價將我們贖回
- 後世教會的聖餐禮僅僅是逾越節筵席的一小部分
- 早期基督徒吃完整逾越節筵席紀念耶穌, 因為這是“新約的筵席”
- 使徒保羅教導外邦門徒喫逾越節筵席, 稱為 “主的晚餐”
- 耶穌沒有喝第四杯酒 “接納之杯”, 而要等到天國的婚筵
- 最後的晚餐 – 新約筵席的開始
- 天國的婚筵 – 新約筵席的總結
- 耶穌預言彼得不認祂
- “擊打牧人、羊就分散” (撒迦利亞書13:7) 的預言應驗
- “今夜雞叫以先、你要三次不認我”
- 耶路撒冷城內不能養雞 (米示拿 第一扇門篇 Mishnah Bava Kamma 7.7)
- 雞叫: 祭司清晨吹羊角號宣告新一天聖殿獻祭的開始; 祭司清掃祭壇的灰 (米示拿 棚子篇 Mishnah Sukkah 5.4)
-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
- 客西馬尼: 希伯來文 גַּת שְׁמָנִים (油醡) 的音譯
- 客西馬尼園是橄欖山上有著橄欖油醡的橄欖園
- 耶穌 “心裡甚是憂傷、幾乎要死”, 彷彿橄欖被輾碎壓榨一般
- “我父阿、倘若可行、求你叫這杯離開我.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、只要照你的意思”
- 杯: 猶太片語, 表示某種特定的經歷, 這裡指耶穌被釘十字架. 耶穌道成肉身降生為完完全全的猶太人, 祂的思想與言行都是猶太式.
- 耶穌是完全的人, 祂的人性的一面使祂憂傷難過驚恐, 但耶穌選擇順服父神的旨意. 耶穌儘管像我們一樣有著人性的軟弱, 但祂選擇完完全全地順服 神, 為我們立下最好的榜樣.
- 耶穌被捕
- “帶著刀棒、從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那裡”: 聖殿守衛 (利未人)
- “親嘴”: 親吻臉頰的問安禮 (家人, 朋友, 門徒對拉比)
- “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、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”
- “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”(以賽亞書53:12)
- “擊打牧人、羊就分散”(撒迦利亞書13:7)
- 耶穌在該亞法的家受審
- 非法的審問: 地點不在公會, 而是在大祭司的家
- 公會: 猶太人最高行政機關, 平常在聖殿內院開會, 成員70人, 多為撒都該人, 大祭司是公會領袖 (不算在成員之內)
- “雖有好些人來作假見證、總得不著實據”
- 審判程序要求至少要有兩個分開作證卻有一樣證詞的見證人
- “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、將那當死的人治死、不可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、將他治死”(申命記17:6)
- “耶穌對他說、你說的是.然而我告訴你們、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、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、駕著天上的雲降臨”
- “耶和華對我主說、你坐在我的右邊、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”(詩篇110:1)
- “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、見有一位像人子的、駕著天雲而來、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、得了權柄、榮耀、國度、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.他的權柄是永遠的、不能廢去、他的國必不敗壞”(但以理書7:13-14)
- 耶穌明確承認祂是從 神而來的彌賽亞
- 大祭司已經篤定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, 因此耶穌承認祂是彌賽亞成了大祭司口中“僭妄”的罪. 另一方面, 自稱為彌賽亞的人在羅馬政府眼中是犯了叛亂罪
- 彼得不認耶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