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重點:
- 馬太福音的五大講論 – 主耶穌的主要教導
- 妥拉 (5-7章)
- 宣教 (10章)
- 神國 (13章)
- 教會 (18章)
- 末世 (24-25章)
- 什麼是教會?
- “教會”(希臘字 ἐκκλησία) 與“會堂”(希臘字 συναγωγή) 是同義字
- 教會其實就是會堂
- 猶太人多功能的社區中心: 敬拜, 禱告, 學校, 法庭, 社交…
- 地域性 (村/鎮民大會), 特定背景 (利百地拿會堂, 法利賽派會堂)
- 不一定有特定的建築物
- 長老治會, 由一位長老擔任 “管會堂的”
- 管會堂的長老雇用一到多位執事, 處理日常事務
- 新約聖經中的“教會”: 基督徒組成的會堂 (拿撒勒派會堂)
- 耶路撒冷教會, 安提阿教會
- 使徒保羅按照會堂模式 (設立長老和執事) 所建立的外邦教會
- 猶太式比喻: 希伯來文 מָשָׁל
- 猶太拉比最常用的教導方式, 讓門徒用心去感受 / 想像
- 簡單的比喻, 箴言, 短篇故事
- 將已知的事物與未知的事物做類比, 來解釋未知的事物
- 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來解釋未知的屬靈真理
- 通常只有一個焦點, 解讀比喻要避免過度注重細節
- 耶穌為什麼用比喻教導?
- 比喻生動而深入淺出, 聽眾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可以體會明白
- 儘管比喻淺顯易懂, 但唯有有心尋求的人(如門徒), 纔能體會其深層意義
- 對無心尋求的人而言, 比喻不過是故事而已, 真理向他們是隱藏的
- 對有心尋求的人而言, 能夠聽見比喻並體會 神國的奧秘仍然是出於 神的恩典, 而不是他們配得
- 小孩子的比喻
- 回答門徒的問題: 天國裡誰是最大的
- 主耶穌當時的社會是階級分明的社會, 人人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
- 小孩子: 欠缺社會地位
- 小孩子與成人的對比正是天國與世上的國的對比
- 比喻的焦點:
- 若一心想要為大, 連天國的門都進不去
- 越降卑的, 在天國裡反而越大
- 主耶穌為什麼用小孩子作比喻?
- 猶太人普遍認為他們不但是天國子民, 更是 神的兒女 (小孩子)
- 既然是神的兒女, 他們理當像 神, 特別是在 神最重要的兩個屬性: 恩典與真理
- 耶穌的教會教導的中心觀念
- 神的兒女要在恩典與真理這兩方面像 神
- 教會作為 神國在地上的體現, 要體現 神的恩典與真理這兩方面的屬性
- 手, 腳, 眼的比喻
- 比喻的焦點: 從教會中除去一切誘使/導致人犯罪的人, 事, 物
- 教會要體現 神真理的一面, 追求聖潔公義, 杜絕罪惡
- 迷羊的比喻
- 比喻的焦點: 神寶貝祂的兒女,不願意失喪任何一個
- 教會要體現 神恩典的一面, 盡力挽回每一個因犯罪而迷失的弟兄姊妹
- 如何解決爭端的教導
- 解決爭端的猶太傳統: 當事人 → 見證人 → 會堂/教會
- 教會在解決爭端的過程中要體現 神的恩典與真理兩方面
- 教會的裁決, 包括紀律性處分, 有從 神而來的權柄
- 就像教會的裁決有從 神而來的權柄, 教會聚會也照樣有 神的同在
- 惡僕人的比喻
- 饒恕77次: 不要像拉麥一樣無止盡的報復, 卻要無止盡的饒恕
- 誇喻: 僕人欠了無法想像的, 無論如何也難以還清的天文數字的債
- 王 (主人) 展現了難以想像的恩慈, 免了僕人難以想像的債
- 比喻的焦點: 神饒恕那些饒恕人的人
- 個人與教會要體現 神恩典的一面, 無限度饒恕並接納凡願意悔改的弟兄姊妹